Background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一个旧城新改造,今潮8弄,我玩了一个小游戏,收到了好多店家免费的礼卷,例如,一份晚餐套餐、咖啡套餐、免费handcream,那个九月每个周末都换取一些免费的东西。第二年,没记错的话有个上海消费卷,需要抽签,周遭的同事都没有中,但我就得到了50元、100元这样的补贴礼卷,买什么随意。今年,则无端端中了一个支付宝的礼包,里面有一些小玩意,和一个相对比较有价值的50W充电宝。

都是小小的惊喜,但是我也最喜欢这些小小的礼品。

上海街头到处都是新鲜好玩的品牌快闪活动,这些完全是我的喜好啊。最近喜欢咖啡,很多咖啡品牌也总是有品牌联名的套餐,不会额外特别贵,而且联名的产品总是很戳中我的喜好,例如好看的帆布袋、ceramic 杯、玻璃杯、不锈钢杯…

我记录这些真的好吗,好像有点跌入了Alice in Wonderland的情景,这里是真的好玩的城市还是陷阱呢?无论如何,我还是很喜欢,很庆幸跨海出国,来到的是这座城市。


四月:活着

 距离上次这里更新,刚刚好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常常围绕思考的一个课题,还是上篇提到的--“人为什么要努力呢?”。但这一次,我觉得,至少比之前的我,已经很肯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关于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生命的宽度能有多宽,这些很少出现在我的思考中,或者,很少深入思考。这些课题,好像事不关己,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该思考的问题一样。但是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能在各种不同的年纪,做出打破常规的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而像我这样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关于生命轨迹的课题,不知觉充满着很刻板的、很常规的想法。

在上海工作已经大概两年了。最大的感触是从前的自己有多么封锁在一个个狭隘的思维里。当时,我之所以走出来,也是因为因缘际遇在一个讲坛遇到了现任上司,跟我说,他跟我说话的时候,就听得出我思维的受限,跟一位之前和我们一起谈天的、比我更小却出过国的学生的想法很不一样。

这样的说法,我不太明白,但是似曾相识。我从前刚学习钢琴,为了省钱要求老师介绍比较便宜的钢琴。老师直接介绍一架和钢琴外观一模一样的电钢琴,对于刚接触钢琴的人来说,通常都分辨不出音色的分别,对我十分合适。还有,我刚学书法的时候,书法老师在一遍遍跟我们分享大师的作品时,说一些我看不出来的奥妙之处。钢琴和书法,我都是学了一段时间就没有继续了,但是他们说的深度和分辨度,我觉得,我有一点点的领略到。

就有点像是吃着一道美味的食物,如果只会吃而不曾煮过,那大概不会明白需要如何细心添加多少工序才能得到这样有层次的口感。如果没有尝过食材的原味,深究食材之间的搭配和碰撞,也不会知道美味的意义在哪里。

说回来,之前被说跟出过国的学生的思维不一样,我过后想想,其实那时的状态跟已经工作的同龄人也不一样。我就是那种没有经历过真实世界活在玻璃屋里的那样的人,也不是家庭能负担的那种闲人。但是世界上原来,闲人还是可以很闲,即使支持的那方(家人)经济条件不一定能够有多大。做一个闲人最大的好处是头脑简单,想的事少,于是也闲得很理所当然。但是如果不小心被点醒了,清醒后,被燃烧过的时光有多久,痛苦也就有多大。大概就是这种感受。

无论如何,对比之前,这个“我”有分别吗?我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模糊的描绘应该是,这段期间,有些不知觉的刻板思维,被我提出来审视又重整,然后要思考这是不是我所认同的“常态”,比如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接受度、比如能及的财富、比如能扩增的生命轨迹。现在比较想通的是,努力,原来是一辈子的事。当我以为跨过了一个又一个考验之后迎来的是绝对悠哉的神仙日子,这种事情才不会发生。人生就是不断找事,不断迎接挑战。而得到的是一身屎或者重新被打入起点,这些才是常态!如果收获果实,那不过是片段的美好,后面也有属于那个阶段的考验和挑战。而且,其实我面临的一个个挑战,也不是什么天大的挑战。上天给每个人的功课,其实就是量身定做的,你的能耐到哪里,就有哪种挑战,跨不过的就一成不变或者更糟糕,所以,人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啊。

从前这样想的话,就觉得活着好累。但是,换个角度想,有新的挑战就有新的机会,将能跨越现状,到达另一种境界,这是一种美好的际遇吧!如果人人终究不过一死,那么在每个365天,能尽最大的努力过一点一点不一样的生活体验,那应该才是对于活着最大的敬意。

我的领悟应该就到这里了。太久没有把思绪文字化,下次再继续整理吧。

四月:努力

 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季节了。但是,直到这个月头,我还是觉得很冷,晚上还会到少过温度10度。只要10度以下,就需要开一下暖气机。

二月春假后一直就是忙忙忙。那天和老板还有同事午饭,谈起了上海没什么别的,就是人很容易焦虑,因为生活节奏莫名的很急促,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不知名的竞争,也可能是自己跟自己的竞争,这样的现象,叫“卷”。

我在过去两个月十分努力着尽善尽美的写几份我读了好多遍改了好多篇都可能还不太完全明白的基金申请书,因为涉及科学的基础原理或实验细节,是我以前没深耕的。所以,我可能改了很多次都还是有关于根本知识的错误,或者在叙述的时候,写得不太准确。目前为止,我一共申请3种不同的基金,也就是做了3次的写作练习和头脑风暴。

今天终于交了第三份的申请书。老板很好,总是很细节的帮我修改和指出错误,所以我觉得自己从中学习了很多,尤其是何为“严谨”。突然想到,自己一向来的经历或作风,都不会有“太努力”的倾向。例如,小时候的考试不需要多温习就能够得到A、大学毕业想要继续深造,也是随意就能继续、读了master就因缘际遇得到奖学金,继续读博士。这样的不太努力就能顺着走的幸运,现在看来,真的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我常常会思考,“人为什么要努力呢?”这样的问题。尤其当我看到别人的职业让他们过着好像很舒心的生活,好像,只需要投入1分的用心在工作上,那就能把9分的心思放在享乐。为什么我不是在做那样的职业呢?常常会这样问自己。虽然,逻辑上我很清楚,别的职业也有他们需要面临的挑战,我还是想要问问自己到底到什么阶段了,才不需要精进自己了,我还真的是不争气,很想要有一个比较多可以享乐的人生呢,呵呵。

最近得知一位认识的人,肾有问题,必须到洗肾的程度。他从年轻时就很顺的得到每个年龄层该有的东西,例如很年轻就结婚,有了几个小孩,他的父母健全也有经济条件,能够偶尔照顾他们一家人。几年前也买了屋子。但是他并没有好好的读书或工作,至少没有好好的上进,而且生活作息很不好,常常抽烟、熬夜,也没吃得多健康。于是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觉得这就是间接的也给自己以上的想法一个巴掌。我之前曾羡慕他人生拥有的,虽然以前已不喜欢他的作息,但这次的消息让我才清楚知道,他从很早以前,就在一点一点的磨灭他的幸运。我也没想到这样的下场来得如此早,他才和我差不多的年龄。

我才发现,生活其实一直都需要努力的。成年人的生活,是不进则退。或者,在孩童时候的我们,因为遵循学校教诲,每天都在进步,所以我们才不觉得需要多努力才能维持正轨。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很喜欢里面有个台词,“所有事情,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才是它原本的样子,越往后就越偏离。但仍然是值得努力的,我们努力,是为了不偏离更远”。我觉得人生还需要做很多像这样的决定,是觉得即使很难、不自然发生的,但还是需要努力的让愿景实现的决定。例如,一开始投入科研行业只是觉得好玩,觉得至少不是一个千遍一律的工作,但是为了让这个工作实现价值,让我得到价值,我必须继续努力的,做好这个本份。

也必须努力的开始或继续做别的事情,增加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我能所持有的“compounding”价值。这样的路,只会越来越不好玩,但能得到的成就感,也许也是相对的越来越多。正如我的老板说,这第二第三次的申请书,我还写得不太好,但是如果其中一个能够得到青睐,或者再试几次,才得到某个基金,那就会是一次信心的加持,能带着如此自信继续走我未来的路,即使不一定还留在他的实验室了。

其实也只有这样的冲劲,才能带我远离焦虑吧。对未来,对安全感,我总是没有几个谱的。既然无法掌控太多别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掌控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即使面临变数,也能够有信心的继续往前走,继续的到我想要的愿景。是的我原本的骨子里就十分悲观,因为一直的人生想法是顺流而行,总会有自然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是必须经过努力后才能拥有,是好事吧。因为刻意努力,所以是我意识里清楚的强留,也是我没有遗憾的,时间轨迹。

二月:属于科研地瓜的世界

 二月突然觉得过得很快,一年里,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2024年还远吗?

春节后开工很多deadlines都随之而来。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一年中最忙着写东写西的时候了,申请经费、再多的经费、奖励金、再多的奖励金。于是,这段时间就像闭关一样,心理负担很重的,一直找资料和写作。但是过了一阵后,我又突然醒觉,为什么心头烦躁于写作呢?这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

这工作说起来,简单的描述,不就是:读很多别人的作品 -->思考消化,促成假设 --> 做实验 --> 写出来。为了精通这个工作,需要做的事也是这三种:很会读、很会思考、很会写(或者在这个年代还需要加一项:很会讲)。

哈哈,不知道以上总结算不算把这行贬低了。但是,看似简单,我觉得很多行内的人,或者是我而已,对于科学原理的了解,只限于“盲人摸象”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有些cancer 很难根治,因为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常常不能准确性的杀死所有癌细胞,而剩下没被杀死的癌细胞也就“春风吹又生”,并且产生抗性(resistance) .。所以,目前的医学不是不好,只是还不至于对症下药,无法完全根治。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寻找更有效地治疗方式?

那就针对一个病人对比正常人,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然后针对性的target那些病变的细胞,就这么简单吧?但是细胞或基因千千万万种,诱导病情的原因也林林种种。为了精确的找到哪些与病变有关联的基因或小分子molecules,科学家不得不非常针对性的进行试验。在实验体中敲除或者激活这些小小的基因或分子,看它们产生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就是所谓的“盲人摸象”了。首先,为了找到有关联的因子,就像盲人只手在两个大象之间找出它们的分别。然后,为了验证,只能一小堆一小堆的实验。

另一个例子是,身体里的immune system,也是马拉松式的两军大战。外面的细菌为了顺利闯进身体里,会做很多动作避开免疫大军的发现和包围,这就是所谓的immune evasion。上周五刚听了一个楼上教授的分享,我真惊叹这些细菌的“思路”,这些都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于是,科学家们的假设和实验结论一直只能一点点地被验证、发现...但是谈到突破,我觉得还没有十分惊艳的方法能够突破传统的,快速阐明一种病情。这也许是因为人类对于人体还不够深入了解。过去几十年,科学知识是一点一点的累计。从1990年开始,人类的基因一直到了2003年左右才被完整的测序出来,这也只是大概92%。过后二十几年,直到现在,还陆续有新的测序方式纠正人类基因库的错误,大概每10000个就有一个错误的几率。

以下是一些大概数据:

1. 人体大概有三十亿(3 billions)的nucleus DNA,去年才又追加了剩下的8%,也是二亿(200 millions)的DNA base pairs(bp)(但不排除还有错误或分别)。

参考:Nurk S, Koren S, Rhie A, Rautiainen M, Bzikadze AV, Mikheenko A, Vollger MR, Altemose N, Uralsky L, Gershman A, Aganezov S.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 human genome. Science. 2022 Apr 1;376(6588):44-53. DOI: 10.1126/science.abj698

2. 这三十多亿的nucleus DNA里,大概有60千的gene,但是只有大概19-20千的gene是明确的知道会转成蛋白质。

3. 这些发现都是缓慢进行的。因为1990年时,人类的技术只能够准确的确定70-100 bp,到了2010年初,才逐渐提升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120-150 bp、2-3k bp、7-8k bp......直到去年2022年,那个最新的追加期刊报告(第一点提及的文章)是由一架能准确测序 20k bp 长度的机器测序出来的。

4. 第三点说的“准确测序”,是说100%准确的测序长度。一直以来,要完整排好三十亿的DNA,都是靠后期的生信分析,把这些段落排列推断出来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科技技术还没办法完全准确的把100%个人基因谱列出来。虽然如此,即使能够列出来,我们也不太懂已知基因的功能,真正被研究透彻的基因可能才是其中的1%。

。。。

从演化学的角度,任何一个还没有被淘汰的东西,都应该有其作用的。这些未知的、属于或不属于人类的基因(不属于人类的但是存在于人体里那种,例如微生物群,例如mitochondrial DNA),都应该跟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这么多未知的个体和未发现的功能,我们知道的真的太少太少了。

当然,可以看得出科学发展是越来越快的,最近还搭上很夯的AI技术,应该会有更快更多的发现。我觉得,如果人类能够用一个很新很新的技术,能够观看全貌,而不再局限于盲人摸象,这样的话,很多科学上的问题都能够被解决了吧?

那个连贯的点,到底是什么呢?但也许,不需要观全貌,用已知的大数据,靠数学、统计学和逻辑,也能推敲出来,但是怎样做才能更接近真相呢?这些疑问和好奇,就是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热血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热血的在这里写下了洋洋数千字,对我的进度条真的一点帮助也没有。啊,我想请求各方神明的保佑,让我快点写完能够为自己“升职加薪”的功课吧!

一月:去有风的地方

 一月原本该有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的心情,但是一整个月都感觉活在一个过渡期。因为原本心情该在元旦开始归零,但是因为两个星期后就是春节了,那个倒数的心态就一直悬在那里,一直到春节的一整周放假,才觉得新的一年才刚刚翻篇。

因为BY放一个月的学校假期,也让这个月过得很假日的感觉。他刚过来的第二天,上海就送给我们一场多年不下的大雪,来庆祝团聚,呵呵。这一天不但下大雪,还下很久,就觉得很受幸运之神的眷顾。算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first snow,能一起过是小小的庆幸。这个长假,一起去试试附近的高评价餐馆、逛市场、逛公园、参观名胜地、待在市区图书馆、待在咖啡馆,待在家、看电影、煮咖啡做晚餐。

说来我们难得像这样待在一起比较久,正好也是一个磨(碰?)合(撞?)的时机。从去年10月他刚到的时候,我们就一点点的多些了解彼此的差异。出门计划和生活节奏都是学问,至少我是随心所欲的,他见招拆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都以静制动,先迎合为主,等到我发现自己也累垮在自己的计划里,才跟态度比较放软的我商量下一次如何更舒服的照顾彼此的需求。说的是要有品质的享受在一起的时间,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处的,什么是彼此都喜欢的相处模式?怎样的交流不会违背自心也不会把天聊死?目前小小领悟的是,最能够维持长久稳定关系的方法,就是从自己身上找稳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自然才会有余力兼顾对方的情感需求。

还好,话说在生活上,他总是给予稳定的一方。多亏了他的到来,我终于解决了住处沐浴花洒的问题,这花洒因为水压问题,一分钟有热水一分钟后又没热水,长达十个月的窘境。在夏天还好,但是冬天真是太折磨了。幸亏的是,我之前的所谓十个月的窘境已避开了最冷的冬天(去年年头),而他在(去年年尾的)冬天之前就帮我找到了办法持续供热水。其实办法很简单,我的花洒有三个出水口,我一直都是用中间的花洒,水压比较低才无法持续启动煤气热水器的运作,而他很快就发现最上面的花洒,那个像酒店浴室那样立在头上的花洒,竟然能够启动足够的水压供热水。就是这么简单!我一直都没试试这个头顶的花洒,啊~~~。

然后,他安装了小型洗衣机,那就是说我大小内外衣服都有各自的洗衣机可以用,完全不需要手洗了(住所已有大型洗衣机)。在大马四季如夏好像很没资格这么做,但是,在这里只要天气冷、水冷,手洗衣物对手的伤害太大了!再贵的lotion也保养不了。这个小型的洗衣机是公司送的,员工福利,其实还不错。

对了,刚来的时候,他也毅然买了净水器放我这里。我之前想着可能不会长租,一直都是用比较廉价的水壶式加滤芯过滤食水,每个月换一次滤芯(有牌子的,也是有效的,不过长远来说比较消耗)。大部分时间在公司也已经有好的净水机,平常没去公司的话,就常买5L的矿泉水将就用着。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有净水器了,就更方便用水了。这个房子已经越住越习惯,装修品质各方面我都很满意,现在要增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升级也说得过去。还有一些关于住处的小小改动,例如换一下家具摆放位置、把ikea书桌调低(原来调低了这么舒服呢),加铺被子在床(也是更舒服了,之前很硬)。这些那些的,我才发现,自以为已经过好一个人的生活,却还有这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

生活就是这些小小的细节变得立体、有温度。对了,这还本该是上海一年里最冷的月份了。天黑的时候,万物皆静,空气里都是徘徊十度到零下的冷气。这段期间因为有他在身边,冷醒的半夜能触手所及,这真的比任何时刻都觉得安心、温暖。

一月就在了解冷和热之间流动、游走。像屡试不爽的科学定律,冷了热了,就给一个流通的空间,给时间,不知不觉会达成共识,同温。

一月也看了一部很喜欢的电视剧,温暖疗愈,又自然,十分喜欢。



十二月跨年:被令中招

十二月真是奇怪又好笑的月份,月头还各种紧缩政策防止疫情蔓延,但是呢,很多官方活动还是照常举办,就只是坚守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例如我的单位下令必须要戴N95口罩、照常每天都测核酸(喉咙采样)、还有填很多麻麻烦烦的问卷,让公司收集有多少人有可疑病情之类的。

不一会儿,下旬,很多人都纷纷被感染了,官方也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措施,该开放的还是开放。网上有些段子很好笑,说我们上海的人,“上半年在等发菜(因为封控期间都买不到蔬菜,只好等待政府通过居委派菜),下半年却在等发烧”。

我其实没有特别防备会不会被传染。接近圣诞节,实验室里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人都被感染然后待在家了。冬至那天,我才和一群lab members一起在会议室吃了老板为我们叫的“冬至大过天”午餐外卖,然后三天后,周日,其中一位lab member告知他阳了。实验室还有几个队员也都发烧或出现症状。

我呢,还很生龙活虎的和BY到处去。但是那天lab member阳了,我也感觉自己有点发冷,肌肉表面粗糙的,像是感冒了的症状。我觉得自己就是感冒了,毕竟那几天都很冷,我和BY还在晚风下,沿滨江骑行了一大段路。过后两天,我都很不舒服,就是有点发冷和喉咙不是很舒服(但是没有痛),测抗原antigen self testing kit却一直都是阴性的结果。

周三凌晨半夜,我突然觉得呼吸很不顺畅,要坐起来那种,当晚的空气也是出奇的冷,大概0-2度吧,所以我也没多想,就跟着小红书视频学习如何缓解呼吸不顺畅,做了一些鼻子的穴道按摩,叠高枕头,睡去了。

隔天早上,鼻子都是粘液,测一下抗原发现原来阳了,而且还是很深的T band。啊,终于发现被居委分发的国产抗原原来是真的有用,真的能测出阳性啊!

知道自己阳了后,反而放下心头一处不知名的石头。要不然,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怎么感冒了那么多天都没有好,而且也明白自己前一夜的突然呼吸不顺畅是什么意思了。不是天太冷,是中了Covid啊!

还好自己一向都健健康康的,也许有赖于打了三针Pfizer的疫苗。阳了之后,每晚都吃一颗伤风药Alerpid以舒缓鼻塞,每天也吃大量的水果,对了,还特地挤了柠檬加百香果的果汁,对喉咙特别好。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大症状了。唯一一个奇怪的症状是,在阳了的前一周,我入住一家酒店,喝了点酒后洗个澡,却发现大腿长满了出血点,是出疹子的感觉,不痛不痒,就是很难消,但是阴了之后就慢慢退了。照妈妈的说法,这是把身体里的毒都发出来了。网上也有新闻说很多人感染后都有出疹子的状况,看来我应该是两周前就被感染了,但是一直被免疫大军抑制着,直到突然上周生理期第一天,立刻防守崩塌了。

每天都测抗原,每天都是深深的两条杠。直到第五天变成浅浅的T band,第七天,终于变成一条杠的抗原结果。

12月28日是第一天,1月3日是第七天,我的covid感染之旅,竟就陪我度过跨年。二月三个星期因为从KL飞去上海而隔离了三个星期;三月中旬到六月头,是政府强制的lock down;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也在自家屋子里隔离。天啊,2022年是什么的一年呢?

值得庆幸的是,2023年一定是个自由的一年。我期盼新的一年,在事业上能更多姿多彩,完成许多计划,我也期盼在有彼此的路上,更懂得沟通的语言。

2023年,请多多指教。

十二月:这一年

今年不知不觉来到十二月了。我离家也11个月了。前几天和SH谈起,这几个月来,看着朋友们出国或回国,我会不会也很想家呢?我想了想,其实,是因为没多想,所以我觉得还好。可能一开始来的时候,我就做好最坏的打算,至少很长的时间不能回马吧。我也从以前的经验就知道,要照顾自己的想家心情,最重要的是和家人保持定期的联络。所以我一直都是每隔两天就和两老连线,偶尔和其他家人也谈谈,至少半个小时。目前为止,这习惯一直遵守着,也觉得甚好。

这几乎一年的独居时间,足够让我体验很多事情。

之前有一段时间觉得出去一个人生活要很大的勇气,但是真的这样做了,反而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三餐就照吃,工作就照做。目前我还不知道的是,闲暇时该怎么过才比较算是“对自己好”。

今年年头被困在住处几乎大半年,那时候因为疫情人心惶惶,工作上也要确认进度,反而没什么所谓闲暇的时间。六月中旬后,上海渐渐恢复常态,周末我常常就到处逛逛,每周去不一样的街道,主要是找特别的景色,或者特色的食物甜品。那段时期,也像染上恶习般迷上看中国电视剧、小说。总的来说,就少了特地空出时间来精进自己的工作能力。

去年因为待业在家,在BY的鼓励下,我一共做了10支工作技能相关的影片。加上BY持之以恒每周上传,我们的YT频道在今年有一些小里程碑。这样的持之以恒对我们很重要,至少对于我,因为那几支影片的瀑光,让我接了一个国外的收费project,得以收进了为数不少的酬金。我知道绝大部分是因为幸运,所以今年我十分惭愧自己没有狠狠的逼自己,在一个人生活的前提下,明明多出很多空闲时间,为什么我还是没有办法让自己持续的做下去。

但是工作还是很忙啊。我的工作有点琐碎,该完成的不是一件件可以预期完成的任务,反而有点像走在滚轮上的仓鼠,忙忙碌碌很久才找到下一个出口,需要反复验证和调试。这让我在放工后常常觉得眼睛很累,也就没有心思继续开laptop做事了。

啊对了,这就是所谓的“exhausted”吧。不行不行,我还需要继续提升自己,好继续跻身到想要的职业阶段。无论如何,有人察觉吗,这是我正式第一年正式的工作了,哈哈。之前都在玩了多少年呢。但是,不看过去,就看今年,我觉得一切还是很奇妙的,没想到这样的我,这样的一路走来,我竟来到了这个大城市,生活了一年。

这座城市对我而言是有魅力的,是这个国家最城市的城市,但不传统,但也受限于这个国情和思想,所以看到很多东西,既有走在潮流顶端的,也有可笑的固步自封,你以为狭隘,他们却表现周全。每当我想要为这里发生的事物定义一个形容词,那些趋势却发展迅速,很快又要跌破人们的眼睛。所以我觉得有趣,也能随之自觉理解和包容。

最欣幸的是BY在九月中旬也一道过来了。他不只过来了,还待遇颇丰,反而让我觉得是否高攀了啊~啊~

于是又在许多朝朝暮暮的相处中有了感受。也许在某个未来有光的日子里,我会突然如一句台词般,说:“我居然感受到了生活,它居然是一个动词。”

啊,今晚的月色真美。

十一月:四季

在这里几乎待了个四季。这几个月,最大的体验就是天气。

第一个是关于下雨。这里的树木,叶子基本上都有水痕或灰尘,因为很少下雨。下雨了,也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绵绵细雨,也不是下一两个小时,而是通常都是下一整天雨!

下雨对我最大的不便就是上下班了。我通常都是用共享自行车来回,大概10分钟的骑行,很快。共享自行车就在住所和公司单位的门口附近,很方便。但是如果下雨的话,我需要走去离住处大概5分钟脚程的公交车站,搭公交车。不是说很远,但是就是不方便,而且下雨天很多人也会选择搭公交车,就更麻烦了。

但是还好,上海真的很少下雨。更加多的体验是不同温度的四季。最不喜欢夏天,大概是7、8月的时候。那时候每天都很热,而且不只是白天,晚上也是热,就好像一整天都笼罩在一个烘炉里面,除了热还有晒,是那种没必要都不要出门的感觉,一回到住所也会不顾电费的开冷气。

最喜欢的是早秋和春末,大概是10、11月和3、4月,温度大概是20左右,就好像我们的半山云顶,或者bukit tinggi,随便在滨江骑行也是享受的感觉。

最害怕的是10度以下的晚秋和冬天。我二月就经历了几个星期。那种冷是让人无法专心工作,脑袋好像也冻结了的冷。当然这是在我的住所才有的窘境,因为住所没有一个像样的暖气机。在办公室都会有空调。现在已经是11月接近12月,我也准备了一个小型的暖气机,但是觉得有种杯水车薪的感觉。但是觉得还好的是,上海再怎么冷,也不会去到零度一下,除了冬天有一两天可能半夜才会到那样的程度。

这里的app或者报道很有趣,都会随着二十四节气不断提醒我们到了哪个节气,未来几天是降温下雨或晴天,每天也可以查看适合晒衣服吗、适合外出吗、需要多穿吗。看天生活的习惯,让每天都必须活在当下。

我在这里待了超过十个月了,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在二十四节气的转换中度过。总的说来,有四季的天气很不错。但除去新鲜感后,不知道我还会在这里生活几年呢?

我不知道,但我还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十月:看书

 好像有些东西是不能深思的,一思考多了,就觉得痛苦。

或者,是因为一直都没有思考,直到突然发现时,才懊恼不已。

或者,是因为科学地了解人的时间有限,才觉得为难。

最近还是在看书的氛围中。又看了好几本小说,唐七的《华胥引》、《步生莲》,侧侧清寒的《簪中录》。看了这些才突然发现,和桐华的《长相思》一样,这些书都被定义为“言情小说”!

怎么会?我青少年时期最不屑看的就是这类型的书,因为通常剧情很不逻辑,把人设描绘得太完美,或者十分十万个恋爱脑。那种书那些故事如果深植少年的心智,只会让他们对遇到的人,经历的情,投射不切实际的想法,然后现实中的反差往往会因此让被洗脑的、这样的少年,狠狠的摔一交。

所以,当年我看过几本所谓的言情小说后,就很不屑再看了。但是没想到,现在让我沉浸其中的竟是这类型的小说。我想了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归类呢?我比较倾向于把最近看过的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Harry Potter归类在一起,因为至少书中的世界架构很大,人设也很逻辑啊,虽然,故事剧情也许可以说有点太虚构了。

其实虚构的小说往往只是为了塑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探讨一些现实或哲学的问题,至少,我是用这样的切入点,来消化那些剧情。最近看的几本书都是关于神仙的,然后一大堆的预设情景导致兜兜转转、爱而不得。但是我觉得,现实中如果有神仙,应当都是经历了所谓的凡世轮回,大彻大悟后,才成为神仙的。那时候的神仙,怎么还会执着于小情小爱呢?

无论如何,故事就是为了虚构一个空间,给现实的凡人好好的沉浸其中,省思一番。

我看书的代入感也一本比一本的减弱,看《长相思》时,很多对白都引起了共情,即使没有相关经历,却如同自己经历了一般产生那些喜怒哀乐。过后就为了读好文笔的书而继续看那几本《华胥引》、《步生莲》、《簪中录》。这正符合我想象中,如何中止一段上瘾的方法。就是在上瘾的时候,就让自己好好的过瘾,等到过了几遍瘾后,自然就会减弱了瘾度,然后自然的转移注意了。

这就像,婴儿如果渴望被拥抱,那就给他她足够的拥抱,直到他们不再索求。小孩渴求玩游戏,就买一些经过挑选的好玩游戏让他们玩,这样就不会不断渴望,而且也不会一有的玩,就没天没夜的不受控制一直在玩,直到荒废正事。一个人若被给予足够的爱,就不会患得患失,予取予求。我看人间悲剧,多半出至于没有及时的被满足,无论是被别人,还是被自己。是先以为只有别人能够满足自己,才会心生怨恨,造成悲剧。殊不知,世间上只有从自身回馈反应,自我开发被满足的条件,自我满足,才能由衷满意。

看书的瘾被放在一旁了。最近爱钱,还是要多想想如何获取更多的钱吧。

九月:长相思

 最近不看电视剧,转而看了整部长篇小说,桐华写的《长相思》。

我在2015年吧,曾看过这部小说,印象中这个故事架构大、故事饱和,远古时代有关《山海经》里的背景的故事,有神族、妖族、轩辕王、神农王、高帝的那个时代。神族和人类差不多一样,就只是寿命长了一些,于是故事主人翁们的经历,是几十年几百年的过,还在悟着何以待人,何以自处。

因为现实中可能没人愿意深入讨论这个小说,我也不一定愿意跟人交流内心已定的想法,就在这里大透露一下吧。

我在2015年看的时候,注重的只是故事的大节骨,以及女主角小夭和徐山憬历经很多磨难后终于在一起的故事结局。徐山憬是商人,很有钱的族长,很懂得运筹谋略,做生意很厉害,甚至,他聪明得可以跟玱玹一争天下,但他却不恋权,只对小夭笨笨的付出和等待,怎么完美的人设。那时候,我就只是看故事经历,看赏心悦目的两情相悦和完美结局。

但现在又读了两遍后,才发现题目里的《长相思》,有点似是而非,到底是说谁跟谁?

于是第二遍的重读,看到了相柳。小夭的真实身份是王族的王姬,也就是什么王的公主,什么王的孙女,身份高贵。相柳是这个王族的敌人,一直都找机会杀害她的表哥玱玹(也是故事过后的帝君)。原来,故事从一开始,小夭就和相柳展开了很多心动却不敢动的瞬间,刚开始的片段是互相吸引,他们甚至一起种下情人蛊。相柳其实也很想要进一步,可是当小夭坦白必须克制于自己的身份而不敢对相柳做出逾越的想法,他也明白自己无法给与小夭她想要的未来。他并不会放弃他的袍泽,和小夭的亲人迟早或一直都会发生冲突,甚至会有你死我活的战争。

无论如何,他们都互相吸引,而且情投意合。相柳虽然不敢爱,每一次做好事,都假装是一个交易,让小夭完全不会觉得领了他的情。暗地里,他却多次舍身相救,或者带她逃出危险。书里故意把一些经历描述的很久:几乎十多年教她射箭,送她一个由很多海内奇物做成的弓箭作为出师礼;和她一起访遍城里美食美事;小夭身受重伤,相柳用37年为昏迷的她疗伤;还有一次小夭伤得更重,还是相柳救了她。故事最后,他也救了徐山憬,相柳一直都在帮着小夭从她自怜的“无能为力、无人可依、无处可去”,到“有能为力、有人可依、有处可去”。

书里一直强调,很多的付出,相柳都是默默地做,小夭是完全不知道关于弓箭、37年如何的陪伴和疗伤、救她情郎的是相柳。最后,相柳死在她的表哥玱玹发起的战争,本来就是杯水之车死在倾国之力的军队实力。小夭觉得心痛难过,却因为不知道很多事而少了牵绊的情丝,因为相柳把他做的很多好事都掩饰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爱,是彼此克制的不让爱萌芽,也还好这样,不重蹈覆辙,至少小夭还能够带着一颗完整的心,收获一个有情郎,漫步一辈子。

然后,又读一遍,才看到可怜的玱玹,是小夭的表哥。小夭从小和表哥玱玹相依为命,彼此的亲人一个个的因内外战斗死去。小夭的母亲临走之前把她托付了玉母,玱玹很不舍得,可是他太小了,保护不了妹妹,也留不下妹妹,这个遗憾成为他日后想要夺嫡的初衷。表哥玱玹在高辛王那里,作为质子长大,高辛王就是小夭的父亲,他把玱玹默默当作继承人栽培。于是,玱玹不负所望长大后,具备君王之风,也懂得体恤人心。他还深怀大志,不止是要作为一国之君,也想要统一大荒中原,以便安定各处人民,制止不断发生的大小战争。

小夭在一番颠沛流离后,和玱玹相认,并帮助他踏上君王之路。一路走来,小夭都不离不弃。玱玹本性不坏,但是为了拉拢人心,他需要周旋很多人,为了得到帮助和接力需要作出不少牺牲。第一个重大的牺牲是必须娶一个小姓氏的女儿作为侧妃,他明白这个决定让小夭永远都不会看上自己,喜欢自己了,但是为了大义他不得不这样做。小夭却没有想太多,那时候她还没有完全让憬住在心里,但也没有对表哥存有非分之想,她总是给他鼓励和安慰,而且在这一路荆轲,她对玱玹唯一的要求是“要活着”。

玱玹也很坦荡的面对小夭,他明说会利用小夭的身份,小夭一点也不介意。在她心里,哥哥玱玹就是她最亲的亲人了,没有谁能够伤害或取代他。这份特别的情谊,也是玱玹一直的支撑。当他终于登上高位,他不舍得放开这个天天可以见面的、真心为他好的妹妹。他也误会憬的才智,以为他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男子,怎么配拥有小夭。于是不小心想偏了,在他们成亲之前,借机杀了憬。

不知就里的小夭伤心欲绝,但她在这个世界也只剩下哥哥了,还是为了哥哥坚强的活着。要不是玱玹的王后察觉了陛下对小夭的情谊而心生妒忌,而去找人刺杀小夭,小夭也不会知道玱玹的爱而不得。玱玹卑微的请求小夭给他机会,无论等待多久他也愿意。表哥是她最亲的人,最不想伤害的人,可是现在,因为这个“没有错”的情丝,小夭伤害了表哥,她很伤心难过。谁能想过呢,他们都曾承诺不要让对方伤心。

之后就更刺激了,小夭得到相柳的提醒,知道玱玹就是那个借刀杀人把憬杀了的人。这里的张力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当她质问玱玹并得到他的承认后,曾不顾一切想要射死他,过后也相约表哥一起在他们从小到大都喜欢的凤凰树下,服下同一种毒。最后,她还是不忍心杀了这个天下人需要的好君王,反而一开始就设定好让自己服更多的毒,自杀。

醒来后的玱玹总算清醒明白了,小夭选择憬而不是他,是因为憬的人品,本来就是一个救赎小夭的存在。他们都经历过苦难,可是他和小夭经历苦难之后的心是变得更坚硬、更难以交心。但徐山憬不一样,他经历了背叛后,还是愿意相信小夭,并且也愿意先付出,等待小夭。也不说憬一直做的都是在打开小夭的心结,对原生家庭的心结,对他的怀疑,是这份难能可贵让小夭慢慢被疗愈。

当然,小说就是小说,怎么那么容易让官配男主憬死亡呢,他是掉入水里,被相柳救了,疗伤了十几年。当他和小夭再次见面,终于要结婚时,玱玹做了最后一个让他自己放下的事。他若无其事的和小夭打扫祭拜他们的亲人,小夭的父母、玱玹的父母、他们的奶奶和大舅,都葬在一起。他在坟前,要小夭配合一起磕三个头,并且送她一只若木簪,是他的娘临死前叮嘱他送给心爱的人。这里的磕头,圆了玱玹心中的执着,他一直不把他之前的婚礼当成一回事,因为他希望和小夭成亲,如今也算是做到了。

故事的最后,小夭和憬隐去大海深山,一起生活,带着相柳用别人名义送的大笑娃娃,一看了就会开心;她也得以在玱玹治理下的领土安全的、安乐的生活。这个故事,是为了成全一个童话,说这个女子,多么万千宠爱于一身呢。

这样的小说,多看无益。但是久久看一下,对我的震撼很大。尤其是,我是一遍一遍才看懂里面隐藏的细节。无论是谁,只要想要,总能从书里悟出什么道理。

书里铺成了很多“如果”的瞬间,如果相柳愿意放弃身份,那他会是跟小夭最登对的一对。如果憬不是被玱玹杀害,而是真的遇害,那么过后漫长的陪伴,了解了玱玹的心以后,小夭说不定真的会愿意成全玱玹,做他的妻子。或者,如果小夭嫁给丰隆,也是相敬如宾,越过越好的伴侣。很多时候,能成就的念想,就是一连串的幸运,是那些成与不成的一一造就。

殊不知我其实为里面的很多片段一直一直掉眼泪,是一颗一颗地,有划过脸颊的有直接掉落的,止不住的掉。这样的哭真是久不久的觉得过瘾,但不会想要短期内找另一部小说或电视剧虐哭自己。这种哭好像一种心灵洗涤,哭过后,心也就能更坚定,更坚硬,更能自己保护自己了。

我很喜欢小夭在里面的一段话:“没必要把我想得像这朵花一般娇弱。我们曾讨论什么是磨难,只要没有被磨难打败,所有磨难其实都是生命的财富。”。

我又不是在经历磨难,但我觉得自己还走在荆轲的道路上,盼望得到一直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也想过最聪明的做法是从不赋予希望,但是不付出,我怎么妄想收获呢。我也无需想象磨难是那么难与承受的事,只要心诚之,得与不得,都会带我到某一种我想象到或想象不到的地方,那个我回头,不会悔过这些瞬间的深浅,的地方。

九月:喜欢现在的自己

 今年算是这么多年来,终于尝到了花钱不需要太肉紧的岁数了。呵呵,这算是今年的一个总结吧。

其实现在固定赚到的还不是很多,但踏出来了,看远了一些,才知道原来市场是如此的辽阔。说说科研的圈子,因为有幸身处在主流的科研学科圈子里(所有人类医学相关的科研都是主流,所有在有大资本撑着的实验室都是重点圈子),才让我明白真正搞科研的人们如何计划如何投稿如何一步步打响自己的名号。先别说搞这么多想这么多是不是太功利了,归根究底,我们也不能太无欲无求的探索一些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的科学问题,对吧?所以,这一年来跟着团队一起批判性导读那些顶流的期刊文章,稍稍有些若有所悟。嗯,如果要我胆粗粗的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一般般的科学家搞研究是为了发表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最重要。但是顶流的科学家搞研究,多半是在提出新的科学假设,新的concept,新的探索方法,新的发现和新的看法,再用一堆的实验验证自己的论述。这难处是,什么是新的论点呢?要如何找到这些咋看自圆其说、却也很可能是真理的新思路呢?这些才是难处。所以那些名期刊,读起来都不太难以理解,反而像一个个故事,前呼后应。身为读者,我们不能尽信,也不需要硬要诋毁,而是要和作者们一同思考,一起探索他们的数据,看他们做的写的是言过于实呢,还是认同呢?

很好玩。趁着生日,也期许自己在没有被逼的情况下(不开会就不看那些期刊啊),还能多多阅读,多多思考。

除了这个正职给予我的,还有一些让我欣喜又欣幸的外快。其中一个源于去年我一个月post 一个video的好种子。因为那些videos,一位远之美国的教授找上了我,开始我远程consultancy的有薪freelance work。啊,虽然不敢透露行情,但是毕竟是美金啊,我赚的很开心!而且重点是,对于这一整年来的各种咨询,我都或多或少驾轻就熟,因为自己本来就在这个领域反复陷入瓶颈和自我探索答案。而且,也多亏了他出的种种题目,当我花一些心思解决了那个问题,其实也为自己的正职分内工作加分,因为能够呈现出来的作品可以更快或更好。完全是win-win的工作。

然后还有一些稿件的邀约。也是磨练功力的机会。同一个分析项目,做了几次,就会把那个题目吃得比较透,下次也可以更快的做好,或者答得更有信心。现阶段,我还是不知道是否能够独当一面的出来做科研Start-up的工作,毕竟我目前为止,还只是在模拟网络好手(欧美bioinfo高手)的分析方式,如葫芦画图而已。我期许的是,正如深耕这个行业的人们需要做的是,要在足够了解algorithm和工具的前提下,能够自成一格,贡献一方知识。这个,说来容易,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吧。

也暗暗下定决心,多做一些可以埋下种子的、可视的记录。毕竟,学都学会了,或者兜了一大圈终于找到答案了,不分享出来好像太吃亏吧。这一点呢,常常都是太放纵自己了,没有坚持“一周一次”的定律。这个生日,我要趁机召集多一些意念,好好持之以恒。

这个岁数好像也有些恐怖的,得到很多peer pressures。我从来也没有一个概念,关于这样的岁数应该做些什么。但是peer pressures下,我好像觉得自己“时日无多”。这种感觉就像是,过了这几年后的人生,好像都没什么意思了,有什么现在不去做,以后更难去做了,是这样的心情。但是,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呢?什么该计划的,什么要随缘呢?我现在想拼命往哪个方向走的同时,什么是我该多花花心思,好好带着走呢?

我有答案,也没确定答案。但我期盼不辜负的,也不被辜负的。

呵呵,35岁,生日快乐。

附上盛夏下的美景,现在是早秋了。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