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八月:知识的喜悦


最近看了一个podcast interview,觉得实在有趣。

Lex Fridman是MIT的Research Scientist,主要研发自动驾驶车,也涉及其他deep learning的相关领域。他在2018年开始youtube 系列访问AI领域相关的专才,至今已经访问了116位。Joscha Bach是被访问的第101个,跟他的性格一样,十分一百零一个奇怪又让人觉得有点共鸣的一位人物。Joscha Bach原本和Lex一样,也是MIT的Research scientist,之前也在Harvard做过,现在是The AI Foundation公司的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他的研究领域是人脑心神(human mind),意识,智力,生命,和stimulation。

这是一个三小时的访谈,分成二十多个小主题,但是一直没有冷场,十分有趣。一开始先说了为什么Joscha的思维那么独特,因为他从小其实是在德国一个被园林包围的环境下成长,没什么外人,父亲是个艺术家,家里藏书众多,让他成长中已经自学了很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也认识了很多不同的经典哲学思想。

这让他接触学校时就和老师们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也察觉了老师灌输很多不逻辑的知识,同学们也不会有相同的思考深度。其实,这样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三毛,小时候阅读无数,知识是自己输入的,不被别人设定或影响,造就了很浩瀚的思考观念,所以也很与众不同。无论如何,不同的是Joscha是一个电脑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家,三毛比较倾向文人。也是这一点,让我有些惊叹电脑系的人竟然也有这么深度的哲学观,这也是一位期望中的博士的特征,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才随之而来括号里专攻的领域,所以全名才是Doctor of Philosophy(例如Science),一位博士应该是能够针对他/她专攻的领域中,启发独特又深入的哲学观。

Joscha有一个观念是关于,人类是一个stimulation,我们可以把脑袋比喻成software,我们察觉的真实和实体,其实是我们stimulation的其中一个环节,我们感知自己碰到了实体,或者进入一个房间,其实,这只是大脑告诉我们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deep learning,在我们训练电脑AI认识某一个任务,例如认出照片里的猫,电脑AI是在庞大却有限的资料里学习怎样才算是一只猫。这跟我们的大脑相似,我们认为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觉得大部分的东西都是有一个规律,或者说,我们目前学到的科学原理都不曾被改编。但是,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的寿命很有限,我们的文明历史也很短暂,所以作为一个Stimulation的世界,我们察觉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如自己觉得的,是很正常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在用昨天的回忆继续的“蒙骗”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活在一个真实的地方。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观念并不会被证实。但是,如果我们都能够拥有这样的自觉,那么世界上很多问题就能够轻松解决了。他举出,试想想我们只不过是几百万年前的第一颗细胞,过分活跃(hyper)而分裂分裂,成为了许许多多个人类。这些人类的个体其实是第一颗细胞的延续,但我们死了,还有下一个人类继续传续这相同的细胞。这样想的话,就可以把自身放得很小,然后跳脱出来,看见这个世界大图,看见我们该注重的不是自己的晚餐或情绪,而可以放心思在更大的课题。这也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恐惧死亡,因为当我们意识的个体停止运作了,还有下一个个体在运作,而且我们都是Stimulation啊。

我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的观念,其实这是很哲学的思考观念,跟我读过的《纸牌的秘密》很像,我们可能会像故事主人翁一样,察觉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游戏里的角色。然而,如果说我们可以聪明得可以探索自己的头脑,但是一个聪明的头脑也会复杂得让我们永远都不明白其中的运作(我十分怀疑Joscha小时候一定看过这本书)。照理说,人类本来就不被设计完全理解自己。

Joscha和Lex的最后一个主题很有趣。Joscha说,【快乐】是大脑制造给自己的曲奇饼。这跟什么外在因素不相关,【快乐】是自己觉得的。这跟我认识的佛学或什么学不谋而合的,宁静的情绪,快乐的情绪要往内在寻找。

当然,谈了三个小时的内容不止是我写得这么多。他们主要是希望通过多一些独特的思考交换,来寻找新的方向或点子以让现在deep learning或AI或科技有更大的突破。就像我一个很喜欢的Kurzgesagt名言,“With the tools that we have today, our imagination is the limit.”。

我很期待近未来里,有大大小小的科技突破,有更多激发思考的讨论和交换想法。我们的世界人数太多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衍生很多问题,也因此多了很多相遇相碰造就了堆叠的智慧。想想,像我这样十万五千公里之远的无名女生,得以通过互联网和免费的平台,得以享受了这趟访谈和丰富了思维,这样的时代,是值得乐观的。

四月:活着

 距离上次这里更新,刚刚好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常常围绕思考的一个课题,还是上篇提到的--“人为什么要努力呢?”。但这一次,我觉得,至少比之前的我,已经很肯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关于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生命的宽度能有多宽,这些很少出现在我的思考中,或者,很少深入思考。这些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