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A star is born 观后感

距离一年多后才再次踏进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A star is born》,本意是想要在电影院感受大银幕里的歌曲。其实电影的前半部很不错,但是一个小时后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被剪接的片段,很多转折很不顺畅。看了之后很怀疑好莱坞的作品应该不至于剪接到这么乱这么差吧?觉得要过后找网络完整的片源重新看一遍。

无论如何,看过后有一些感想,想到就写下来了。有没有剧透就不管了。

因为本地电影院的版本实在剪接得太难懂了(或者是我没弄懂?),上网再搜索后发现电影里隐隐要透露两个讯息,一个关于Jack的处境,一个关于Ally的处境。

Ally的创作歌曲写了这么一句:

In all the good times
I find myself longing for change
And in the bad time I fear myself

在顺境时渴望改变,在逆境时却畏惧迷失自我。这是很真实的心理啊。顺境时总是比较大胆,低谷的时候却渴求空洞的鼓励,害怕开始下一步。像Jack,大概因为耳鸣的问题而越来越难于控制在舞台上的水准,丧失自信。最后也不能善解Ally为了自己牺牲事业的美意,反而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她?

在逆境时最大的恐惧大概是害怕失去自己所珍惜的人事物,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也没有信心能够维系拥有这些的权力。尤其在才能和专长越来越弱时,就会觉得挫折。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设一个心理建设,关于在某些领域能够站多久、做多久,有些工作需要大量精力或者很短暂或者常常需要外勤等,到某个年龄之前是否需要考虑转换跑道,才不会感到无力和焦虑?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Ally走红后Jack试图提醒她的一番话:

And there’s one reason we’re supposed to be here is to say something so people want to hear. So you got to grab it, and you don’t apologize, and you don’t worry about why they’re listening, or how long they’re going to be listening for, you just tell them what you want to say. Don’t you understand what I’m trying to tell you?

Jack很耿耿于怀Ally成为正式歌手后的创作走偏了,比较偏向pop song而且内容乏善可陈。但是很奇怪的Ally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她虽然不喜欢一些公司给的安排,例如关于染发或舞伴的决定权,但是过后也妥协了。也许“换了身分就换了脑袋”这个现象,不只是专用在政治人物的身上。像Ally为了成为名气歌手,音乐本质就很难兼顾了。

可是要别人听到你说的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正确的知识很少人会去探究,反而伪科学和假新闻一大堆人在转发。最近在默默数着脸书到底有多少大量转发的伪知识,就列举两项:

1. 把烧红的黑碳放进花生酱里,然后埋在冰块里冷却,过后可以拨开表面的碳,里面是透明的水晶。

如果这个是真的,那些珠宝店就不需要去开采钻石了。虽说碳和钻石是同样的东西,都是只由carbon做成,可是由碳转成钻石需要大量的压力和高温。

2. 有一个崇尚自然疗法的人贴了一个文,关于言语对三颗随便买回家的番茄的影响。这三颗番茄大小差不多一样,她每天对其中一颗说正面赞美的话,另一颗就负面的骂,最后一颗则放在那里不理会。一个月后,没错是一个月后,第一颗番茄没穿没烂,第二颗番茄有一面烂得很厉害,第三颗也有一点点腐烂了。

这篇贴文被我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转发,看得我竟莫名生气,虽然言语的力量对教育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如此盲目相信这样的实验啊。

首先,在马来西亚如何使番茄一个月都不腐烂?然后,言语如何防止番茄自然腐烂的过程?这不是防腐剂是什么?留言处很多人都说和之前看的《水知道答案》说的情况一样,可是查一查也发现,《水什么都不知道》啊!水要形成不同的晶块,靠的是温度和湿度,跟言语没有关系。

咦,我有没有说偏了。但是跟流行歌手一样,很多人也都渴望被别人听见,所以就说一堆别人爱听的话吧,有没有根据有没有内容根本不用紧。

真是奇怪又无奈的现象。

以上种种,写下来,引以为戒。

充实

对自己有所怀疑的时候好像都会去自拍一番。呵呵,毕竟自恋了就不会自卑,这样很合理吧?

不知道其他人会比较倾向哪种?像是有两种人,一种是很享受做自己,可能做了什么别人还出言开玩笑说你做的不是时机,她还可以很坦然的回话我就是喜欢啊;另一种就是,别人可能没说什么,但总是陷入无尽的自我检讨中。

最近过了魔鬼般的好几天工作天(关于学业),才完成了一个小进度,果然这个阶段是最折磨人的,而且完成过程中还有点生气,很像那种“没出去工作过而在乎一些小事情”的别扭心情,自己即觉得委屈又觉得不应该在乎。好想快点熬过去啊,但是还会有几个月吧。想到就觉得恐怖,我觉得我最怕压力了,很多事情竟然想着宁可放弃就好,都不愿受压力。但是,当然,这种想法想想就好了。

上几个星期也不好过,有些事情不受控制的时候真的很考验理智和底线考量,到最后还是回到自我检讨,要多方面的想吧,或换角度的想,理智上觉得应该,也觉得不应该。要多点充实自己,为什么人需要懂那么多东西呢?小至如何改进面包机的食谱、车子保养、饮食控制、身体保养、理财、专业、常识、世界观、经济观、错字、大至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self-care,没错这要放在首位)。

刚刚写的时候看见脸书其中一段话,顿时激励不少。

『壓力真的不是壞事,你不想承擔的事情,一點點就千斤重。你喜歡的,樂於承擔的,再難再苦,妳也超想挑戰。
或許.....什麼是壓力?只有在你想逃避的時候,你不甘心承擔的時候,才會這樣稱呼它吧?

觉得人生实在很难,不同的挑战接踵而来,可是靠近的看,每个阶段也就只有那一两个挑战罢了,是不是其实可以理解成“晋级了当然要有另一个新的挑战啊”?

顿时很想挑战身体上的极限,趁机投射一下意志力的极限。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