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也和影片有关,我帮忙学校一个为期三天的科研周,访问了一些朋友,剪成短片播放出来。还有几个少过一分钟的、记录科学展览之类的短片。因为这个活动,我才真正认真的着手研究Adobe Premiere的制片方法。但是Premiere在我的电脑太不稳定了,之后选用Davinci Resolve,免费软件、界面和Premiere大同小异却更简单容易,也就越来越上手。
为了这些短片,花了很多天找人来访问,很多研究生都不太愿意上镜,也没什么话愿意分享。其实我也明白,多数的研究生当初选择继续做研究的原因,是为了不太需要和人互动。我个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害羞或内向”)而进入研究行业,而是觉得“自己的头脑能够解决这些科学问题那就太好了”的纯粹兴趣,更深入明白后,更加觉得一般人没有相关的知识实在太可惜了,而非常愿意分享什么的给大众。
这次的参与给我一点点的概念,关于如果要做一个科普的工作大概是怎样的情况。整体上蛮好玩的,很多科学研究都很有分享价值。当其他行业的人能够更加了解科学,各大地球的课题也许会更好的实行,例如解决地球暖化的政策、食物短缺的问题(基因改造有错meh?)、空气污染、一次性塑胶污染...等。
几千年甚至有史以来,除了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反倒而行,大部分人类都想好好改善地球的境况吧?之所以一直都无法好好补救以上问题,都是因为缺乏沟通、了解和共同实行。而人性大概都倾向自私,要如何推动科普又不烦人,让我想一想。
***************************************************
说说科研周吧。
科研周有一些讲座,都很好听。其中一个forum是关于“how to work towards a professorship”,三个Prof分享了他们的心得,很受益。Prof Dato Dr Ibrahim用一个简明的Table,让我们大概了解爬上各阶级的基本条件。值得一提是,现在的条件和以前的大大不同了,最大的不同是研究性质,以前大概很讲究各门各派闭门造车,现在需要的是跨界合作,才能确保得到研究经费。
Professor Dr Tilakavati给了一个Venn's diagram,列出我们想要的、被需要的、用这张图很简明的引导我们在职业规划里,需要站在什么有利的位置。我还以为Ikigai是印度词,但这是日文,意思是“A reason for being”。
最后轮到Prof Dr Chong Pei Pei。她先是用Maslow's hierarchy引导听众,是否有决心进入这个行业(或事业)。做的牺牲,是否都值得呢?她谈及一个很重要的点:如果要做什么得到什么职位,必须先全面的了解得到“它”的条件,再一一把自己塑造成符合这些条件。
其实我并不太有这样的野心,反而害怕设立了什么目标,结果没有达到会很挫折之类的。但另一方面,好像也来到这样的年龄,意识到很多事情都需要有计划,有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理想中的生活。随遇而安很好,但是必要时,需要多一些些思考,才能警觉自己不会傻乎乎的像骡子原地踏步,徒劳无益。
****************************************************
我也好想快点进入下一个阶段--工作啊。目前在积极找工中。虽然是在空闲期,但我还在做着以上的和没有提及的事情,所以其实一点也不得空,反而还很忙碌。
会好好珍惜这个阶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