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轻了的星期六

这个星期五之前,完全活在紧张中,星期五下午有一个所谓的预习练习,mock presentation,对象是我实验室的labmates。准备了两个星期了,到不知这个星期几才真正认真的看每一个slide,心里实在没什么信心。

紧张的呈现之后,是很雀跃,呵呵。多亏Sarega在之前一直逗我说准备被shoot得很惨吧,反而真正来到那一刻,却感觉有点不如想象中那么多批评,最多只是问一些slides的问题,和几个前面部分的问题,甚至问了问题后连如何解答都教我。其实这么轻松过关是好还是不好,我也不知道。可是能在这个时刻得到他们的宝贵意见,对于我现况中那些前后顺序的程序,实在让我不禁想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哈哈。

答应去每个月一次的慈济亲子班帮忙记录的部分,这个月已经是第二次了。还好可以很随性,每次写稿的时候,就像随意地写自己的blog一样,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撰稿。每次的课教导基本的道德观,作为一个旁观的大人,我也受益不浅。

看世界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一面。若想发现美,这世界总有美的地方。勇气、智慧、孝道、包容......这些在现代社会看似可有可无的品德,为什么要坚守传承呢?是因为从长远来看,是这些品德支撑着我们精神层面的养分。无论我们追求多少物质享受,少了丰富的精神层面,就只显得空虚而已。

曾经受惠的善意,一不小心就以为是理所当然。那个在我难过的时候坚持跟我说鬼故事(试图以惊吓化解难过);知道我为了赶工会忙到深夜所以二话不说快递过来的手电筒和防狼器(坚持以防万一);遇到瓶颈时花心思一起讨论;闲聊之下总会有意无意提及的注意事项,其实,我怎么会忽略,谁会释放比这些更多的善意?

是的,谁不会呢?我只知道无论如何,即使各不相同,那些所有的时刻我也不过依循直觉,自然而然的表达善意。

而这个世界的给予和获得是流通的,环环相扣。能站在天枰的两端,能依然美好,不过度麻烦,不亏欠,就好。

阿密特2的惊喜

最近几年开始学会听歌要听整张专辑,懂得跟着细心安排好的顺序听下去,通常有快歌、热闹的歌、然后加插慢歌、抒情歌,每首歌看似独立,却互相配合,使得整张专辑不粘不腻,一气呵成的舒服,厉害的专辑还能使人沉浸其中,久久不已。

我不是张惠妹的粉丝,因为成长过程中没有关注过她(其实,我没关注的歌手和歌多得是),听她的歌就只是觉得“哦,很好听”,“哦,听说是天后”的素不相识的冷淡。谁知道这几天,在偶然听了这次的《阿密特2》后,才大大醒悟!我实在有眼不识泰山,怎么可以这么多年都对如此厉害的歌手视若无睹呢?真是失敬!

有名誉的歌手真不愧有名,整张专辑的水准真是不能和别人相比。音乐性很强,我在好几首歌忍不住跟随拍子摇摆,过后又有适可而止的转换。太享受了。那歌手的音色更是厉害,无论是快速呐喊、低吟、拉音、停顿,好像什么都驾轻就熟,一点也不费劲那种感觉。

最初是被陈珊妮写的《不睡》吸引了,在不知道歌手的时候听了这首歌,没能第一时间猜到是她,因为那个唱腔是多么的纯粹清新。本来我就很喜欢这样的曲风,加上这样的女声,立刻就很喜欢了。如果这首歌词写的天真活泼,大概很适合新晋歌手。可是毕竟阿密特是比较有深度的,所以整首歌像是一种看透,最后歌词不是“睡不睡”的问题,而是你情我愿之后的“谁有罪”。

专辑开始是一首原住民曲风的《战之祭》,有不明白的祭歌,还有阿密特的呐喊。开场了。

过后,《怪胎秀》实在是太怪了。可是像这类一开始我难于接受的怪曲风,反而听久了就一定能接受。尤其是那chorus开始的“马戏班  在骚动”,像洗脑歌一样重复在脑海。用西方舞台剧的唱腔唱出来趣怪又出奇顺耳。特地爬文看评论,才知道这首歌是所谓的“手風琴的三拍節奏模仿著遊藝會的風格,配以重型結他的伴奏”,其实什么乐器发出什么声音,我还不太会辨认,可是整首歌感觉突兀又反而很过瘾,就知道编曲多么完美。

过后是《母系社会》。就是这首歌,让我才知道呐喊摇滚的歌声原来可以是那么好听,任凭她如何咆哮,都在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可能后制也很重要,但是有多少歌手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情绪的起承转合拿捏得那么好。

《冲突得很》,很喜欢主歌的歌词,每句歌词叙述都有对比的形容词。然后副歌也是很过瘾的。

矛盾的人  冲突得很
善恶难以切割  难以并存

多贴切的文字表达。爱,既美又短的希望;时间,既具体又抽象的过程;哲学,既简单又复杂的逻辑;艺术,既深沉又奔放的沟通。

那么多的矛盾之后,又怎样?

可這是我們的快樂呀
而這是我們的自由呀

每天不停在做選擇呀
多久才能擁抱智慧呢

这一段也是神来一笔,很好听。再加个副歌,完整的刚刚好。

《放了那个作品》有我很喜欢的音乐曲风,像漫步宇宙的错觉。这个阿弟仔是谁呢?他的歌曲都好厉害!
當我的心 不再貧窮
當我的心 依循直覺
當我開始真真正正 轟轟烈烈 做自己

於是我 開始創作了 盡情揮灑著
我活著

於是我 成為作品了 引人入勝的
我快樂

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洋洋洒洒。多畅快!

中间缓了缓强烈的曲风,把《不睡》放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很不错,但是也觉得把这首歌第一时间先放出来是对的,在没有任何比较之下,这样的曲风才显得多么清新亮丽。

从《牙买加的槟榔》可以学习新知识,雷鬼(reggae)和它的始祖Bob Marley。什么曲风都要尝试,什么文字组合都要写一遍,这样就是创作吧。看来创作不是虚幻的骤来灵感,而是做很多功课,涉猎很多音乐层面的结果吧。我真想深入了解创作者的心灵是什么构造的呢,呵呵。

《难搞》是抒情歌,很喜欢主歌前的音乐,以及歌中一直贯彻的钢琴声。这歌的灵魂看似歌声那么难缠,其实却从音乐透露她的自由气息,一点也不难搞。我乱讲的。

《血腥爱情故事》,也是一首有起承转合的歌,各个环节一气呵成,在她清澈的咬字下,多么容易让人投入观赏一段故事。飙歌的过瘾,就是这样的歌了。

《你想干什么》是讽刺骂人的歌,所谓黑吃黑的2版,隐藏式的骂人的话,电子吉他的伴奏。就是她的其中风格了。

整个专辑一气呵成的听完就是最完美了,如果真要选择,我最喜欢的前三首歌是...《冲突得很》以及......其实都很难选呢,还是放在一起听好了。

这几天活在歌里就够了。给我绵绵不绝的好听专辑吧,得一巴仙的共鸣,是我探身于这样的世界中最有趣的探索。

你在害怕什么呢?

小时候在儿童周报里看过一则漫画。

午饭后,乌龟妈妈叫小乌龟准备去午觉。小乌龟平时最听妈妈的话,可是睡午觉是例外。他不敢说出来,不想睡觉,是因为害怕乌龟壳里的黑暗。

避开了妈妈,小乌龟溜了出来,闷闷不乐。来到河边,小乌龟见到好朋友小鸭子,他随口问小鸭子:“你有害怕的事吗?”。小鸭子说:“当然!”,小鸭子在河里翻了几圈,接着说:“其实我害怕游泳,在没有人的时候,我会穿着救生圈游泳。”。

原来如此。小乌龟继续往前走,遇见了小鹰。他问小鹰:“你平常一副勇敢坚强的样子,大概没什么事会让你害怕吧?”,小鹰笑了笑,小声地对他说:“其实我很怕高呢,在没有人的时候,我会穿上降落衣飞翔,以防万一。”

过后小乌龟陆续遇到了带着指南针怕迷路的小鸟、围上一层围巾怕冷的小绵羊,以及其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才能看见的动物们的脆弱。

突然之间他想通了什么,跑回家。

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微笑着睡觉,亮了灯。

*****************************************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隐藏的害怕呢?害怕什么呢?怕什么呢?为什么呢?是什么呢?

该怎么做呢?

今天只做一件事

三月中开始体验什么是假期,因为...要忙的事大致上已经忙得七七八八了,呵呵。接下来的是等待和再三确定是否做好了。答应会去的新“工作”还没开始,大概四月中或五月头才会投入忙碌吧。

那天和叔叔一家聚餐,我简略说了我这几个月要斋戒,因为答应参与某个活动。叔叔意味深长的语气对我说,他听说了一些关于这个团体不那么好的事,我参与可以,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要做太多“唔等使”的事。

我有些想法,可是也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

我一旦空闲,最喜欢做那些“唔等使”的事情。

参与那个活动全因有空,因好奇和纯粹想要体验一番。我有太多想要做的事,这毕竟只是我一小个填补时间的小插曲。斋戒也当成一个因缘际遇的承诺游戏,对喜欢的食物只有甜品的我来说,现在二十天过去了,没有肉的日子其实一点也没什么问题。

最近迷上了水彩色铅笔,在Pinterest和Instagram跟踪了大量的高手,每天看着他们最新的作品就觉得充满励志,呵呵。他们的图可能很简单,就足够清新讨喜。可是我照着画了十多次后,才发现要画出一个简单立体又吸引的图画,原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现实照有些分别,画作中要留意色彩的对比和渐进。除非跟着画,否则我不知道什么部分该添一笔,什么部分该留白。

最近也尝试动一动沙煲罂罉。试过了几次的烹饪后,发现要煮熟食材有多容易呢,可是好不好吃才是关键。这期间我才发现,煎蛋是不需要加盐(咸死了!),盐也不需要加一大茶匙(咸死了!X2),煮意大利面之前最好不要先用水洗(意大利面外层吃起来会变得软软的),调味也有很大的学问(醋很好用之类的)。甜品方面,为了做出和外面一样的鸡蛋糕,几乎是一星期做一次(作为家人的早餐),可是还处于调整糖和面粉比例的阶段,有时太甜,有时太干,有时又不够蓬,而且做来做去还是没有那个邻居做的口感,到底她加了什么材料呢?

为了帮补这个月的收入,在网络上想要找一些临时工。以为写写字可以吧,或者找补习的空缺,可是都没什么进展。其实,当来到找工的时刻,才发现现有的能力就像装了半满的杯子,比下绰绰,比上不足呢。

最后我发现时间被我用得太散了,兴趣一大堆,随兴随性。可是为了“喜欢”而做,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别人眼里“唔等使”的事。所以要改变想法,这些兴趣一旦开始了,就要做得有够专业,给一些时间,变成成果。正业也一样。

写得像下一篇将是2015年的心愿清单那样。哈哈。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