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教学的经验

星期六是最后一堂的奥数班了,也是我最后一次当奥数老师了。算起来,这大概已经教了两年半吧。给在读书的大学生,这其实是份很不错的外快选择。不枯燥、也不太占用时间,就只是花个周六早上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已。偶尔会有假期或学校活动,也不一定一个月里四个周六都用在教书,可以趁机休息休息。

一年级的直到六年级生的课程都教过了。总结来说最喜欢一二年级的纯真,也喜欢五六年级的聪明。三四年级生,很抱歉是最难搞的年纪了,乖乖的当然没问题,但总会有几个顽皮不听话的,捣乱班上秩序。如何控班,这是我到现在还没学会的事。因为毕竟属于兴趣班,不是学校正课,不想表现威严不可侵的风范,也表现不了。

每年的课其实也只有30堂左右,分摊整年,也不算什么太繁重的外快。这几年来最大的收获大概是和很多喜欢的小朋友共处过,用我的方式给她们正确的道理。

我的方式是?就是说教了。基本上我不太会有生气的时刻,因为短短的课程也不至于要动真火啊。遇到还不太捣蛋的例子时,还是有耐心的劝导。当他们要打架或报仇时,我的方式就是给他们选择,一是继续发泄打架,然后闹到校长室,二是停止,分开,不要跟对方好。通常小孩怎么可能听劝呢,当然就是继续想要打架,但是也有真的怒瞪对方几下就分开的。毕竟能在这个班待的(年头要经过基本奥数测验才能进来学习),都是智商比较高的聪明学生啊。

年尾的时候最温馨的是,听到一些学生说明年还要继续报名学习,因为喜欢被我教,或者说很喜欢我都不生气(这人之常情吧),或者家长会说孩子原本不爱数学的,但一年下来看得出他愿意继续花功夫做练习...让我差点动摇要答应明年继续教了。

其实和小孩相处很简单,我想起了Nodame Cantabile里Nodame的梦想,是想做一个简单的钢琴老师。如果我一路上没有过关斩将般的来到现在的专科,我会何去何从呢?会当一个幼教吗?

但是稍稍想一下,还是觉得偶尔兼职一下,就好了。想想这几年儿戏般的教过他们,也是愉快的事。这些相处过的小孩们,大概有缘的话未来还可以再会。

九人行之三天两夜的甲米旅行(2018)

和一班从中学时期就认识到现在的朋友们,竟然神奇的通过大家的赞同票,让我们第一次组织了一个国外的旅行--甲米(Krabi)。

行程其实很短,星期三的下午5点出发,星期五的下午2点就搭飞机回来了。看似很短,但包括了出发前后的启程时间,我们的见面其实也维持了整整三天两夜。

由于CC去过这个地方,行程规划和住宿都交给她。这次我们住进一个离海滩不远的背包客栈,Stayover Hostel(两晚8000 baht),外观干净新颖,我们的房间有九个床架,外面还有一个天台,放了bean bags和铺了假草,很写意的地方。

行程是大家投票的,因为甲米的珊瑚还没恢复(据说几年前海啸造成它们大量死亡),所以我们挑了内陆的活动——爬山去温泉和翡翠湖,然后去1260阶级的老虎庙。这个是一个配套(799 baht),我们直接在旅馆订的。我之前比较担心的是,这些景点会不会太多人而变得很肮脏?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景点的旅游设备准备的很好,走的山路都有起好的石桥,让我们不需要步行在凹凸不平的山路;湖泊周遭没有垃圾,也不允许带食物进去;温泉虽小,但是周围的环境也算干净和保持自然的景色。大半天的行程虽然有些赶,但是整体来看很不错,很舒服。对了,这个一天的配套还有包括午餐,是个很不错的三菜一水果的午餐呢。

空闲的时间就逛逛附近沿海的商店和海滩。最喜欢他们的7-11了。有很多特别的小吃喝饮料。

好吃的计有:
1. 鲜虾云吞(汤汁还很美味)
2. CP牌猪肉ham,夹有辣椒,很好配啤酒
3. Singha 啤酒,很清凉呢
4. 腐竹豆浆水 (真的有腐竹在里面)
5. yogurt
6. Cheese ham sandwich

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沙滩旁的7-11买了一些啤酒和小吃,就一行人坐在面向海边的石阶上,一边享受海风一边休息。旁边有个女生搭讪问了问我们的年龄,很惊讶我们都已经是出来工作的年龄了,“离毕业已经10年了~”,其中一个朋友回答。我觉得让人讶异的大概是毕业那么久了还能够有这样一大班人的旅行吧,没有好不好的,各人的际遇和选择促成我们这次很纯粹的出游,是难能可贵,也不需他人艳羡。

旅伴们是有趣的,能交心,旅程是放松的,刚刚好的足够。

这次的旅行之后,又可以说:充电完毕!可以继续奋斗了。呵呵



A star is born 观后感

距离一年多后才再次踏进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A star is born》,本意是想要在电影院感受大银幕里的歌曲。其实电影的前半部很不错,但是一个小时后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被剪接的片段,很多转折很不顺畅。看了之后很怀疑好莱坞的作品应该不至于剪接到这么乱这么差吧?觉得要过后找网络完整的片源重新看一遍。

无论如何,看过后有一些感想,想到就写下来了。有没有剧透就不管了。

因为本地电影院的版本实在剪接得太难懂了(或者是我没弄懂?),上网再搜索后发现电影里隐隐要透露两个讯息,一个关于Jack的处境,一个关于Ally的处境。

Ally的创作歌曲写了这么一句:

In all the good times
I find myself longing for change
And in the bad time I fear myself

在顺境时渴望改变,在逆境时却畏惧迷失自我。这是很真实的心理啊。顺境时总是比较大胆,低谷的时候却渴求空洞的鼓励,害怕开始下一步。像Jack,大概因为耳鸣的问题而越来越难于控制在舞台上的水准,丧失自信。最后也不能善解Ally为了自己牺牲事业的美意,反而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她?

在逆境时最大的恐惧大概是害怕失去自己所珍惜的人事物,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也没有信心能够维系拥有这些的权力。尤其在才能和专长越来越弱时,就会觉得挫折。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设一个心理建设,关于在某些领域能够站多久、做多久,有些工作需要大量精力或者很短暂或者常常需要外勤等,到某个年龄之前是否需要考虑转换跑道,才不会感到无力和焦虑?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Ally走红后Jack试图提醒她的一番话:

And there’s one reason we’re supposed to be here is to say something so people want to hear. So you got to grab it, and you don’t apologize, and you don’t worry about why they’re listening, or how long they’re going to be listening for, you just tell them what you want to say. Don’t you understand what I’m trying to tell you?

Jack很耿耿于怀Ally成为正式歌手后的创作走偏了,比较偏向pop song而且内容乏善可陈。但是很奇怪的Ally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她虽然不喜欢一些公司给的安排,例如关于染发或舞伴的决定权,但是过后也妥协了。也许“换了身分就换了脑袋”这个现象,不只是专用在政治人物的身上。像Ally为了成为名气歌手,音乐本质就很难兼顾了。

可是要别人听到你说的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正确的知识很少人会去探究,反而伪科学和假新闻一大堆人在转发。最近在默默数着脸书到底有多少大量转发的伪知识,就列举两项:

1. 把烧红的黑碳放进花生酱里,然后埋在冰块里冷却,过后可以拨开表面的碳,里面是透明的水晶。

如果这个是真的,那些珠宝店就不需要去开采钻石了。虽说碳和钻石是同样的东西,都是只由carbon做成,可是由碳转成钻石需要大量的压力和高温。

2. 有一个崇尚自然疗法的人贴了一个文,关于言语对三颗随便买回家的番茄的影响。这三颗番茄大小差不多一样,她每天对其中一颗说正面赞美的话,另一颗就负面的骂,最后一颗则放在那里不理会。一个月后,没错是一个月后,第一颗番茄没穿没烂,第二颗番茄有一面烂得很厉害,第三颗也有一点点腐烂了。

这篇贴文被我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转发,看得我竟莫名生气,虽然言语的力量对教育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如此盲目相信这样的实验啊。

首先,在马来西亚如何使番茄一个月都不腐烂?然后,言语如何防止番茄自然腐烂的过程?这不是防腐剂是什么?留言处很多人都说和之前看的《水知道答案》说的情况一样,可是查一查也发现,《水什么都不知道》啊!水要形成不同的晶块,靠的是温度和湿度,跟言语没有关系。

咦,我有没有说偏了。但是跟流行歌手一样,很多人也都渴望被别人听见,所以就说一堆别人爱听的话吧,有没有根据有没有内容根本不用紧。

真是奇怪又无奈的现象。

以上种种,写下来,引以为戒。

充实

对自己有所怀疑的时候好像都会去自拍一番。呵呵,毕竟自恋了就不会自卑,这样很合理吧?

不知道其他人会比较倾向哪种?像是有两种人,一种是很享受做自己,可能做了什么别人还出言开玩笑说你做的不是时机,她还可以很坦然的回话我就是喜欢啊;另一种就是,别人可能没说什么,但总是陷入无尽的自我检讨中。

最近过了魔鬼般的好几天工作天(关于学业),才完成了一个小进度,果然这个阶段是最折磨人的,而且完成过程中还有点生气,很像那种“没出去工作过而在乎一些小事情”的别扭心情,自己即觉得委屈又觉得不应该在乎。好想快点熬过去啊,但是还会有几个月吧。想到就觉得恐怖,我觉得我最怕压力了,很多事情竟然想着宁可放弃就好,都不愿受压力。但是,当然,这种想法想想就好了。

上几个星期也不好过,有些事情不受控制的时候真的很考验理智和底线考量,到最后还是回到自我检讨,要多方面的想吧,或换角度的想,理智上觉得应该,也觉得不应该。要多点充实自己,为什么人需要懂那么多东西呢?小至如何改进面包机的食谱、车子保养、饮食控制、身体保养、理财、专业、常识、世界观、经济观、错字、大至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self-care,没错这要放在首位)。

刚刚写的时候看见脸书其中一段话,顿时激励不少。

『壓力真的不是壞事,你不想承擔的事情,一點點就千斤重。你喜歡的,樂於承擔的,再難再苦,妳也超想挑戰。
或許.....什麼是壓力?只有在你想逃避的時候,你不甘心承擔的時候,才會這樣稱呼它吧?

觉得人生实在很难,不同的挑战接踵而来,可是靠近的看,每个阶段也就只有那一两个挑战罢了,是不是其实可以理解成“晋级了当然要有另一个新的挑战啊”?

顿时很想挑战身体上的极限,趁机投射一下意志力的极限。

今年的生日

距离上次的文章又过了两个多月。

七月时,对于自己的学业还处于七上八下的心境,很多进度做不了准,心里很不踏实。一次朋友聚餐还被苦苦相逼要不要年尾相约去旅行,旅行什么啊?!论文几时要交我都不知道,我心里慌得很,更多的恐惧在于怕要重复上次硕士期无限展期的恶梦。

但是七月尾重新拟定计划和经过导师一起讨论后,对于几个需要达到的日期开始有了个谱,也看清了所需的工作量和期望是可以合理完成的。也因为不同的原因,要参与两个研讨会,一个在八月中,一个在八月尾。两个给不同的oral presentation,给不同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际上是要趁此逼自己在这些限期之前完成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进度。

一时间就十分忙碌了。八月竟成了我有史以来最不够睡的一个月。月头天天赶实验,月中竟还有一个爷爷大寿,要处理买蛋糕和礼品事宜,也要帮忙招待远之中国来访的亲戚们,带他们去走走。那个星期还有研讨会!休息一个星期后再赶完第二个研讨会后,就是国庆日了。现在回顾,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却也觉得很好玩。

*****************************************************
九月还未稍作喘息,就来到生日的这天了。

最近很喜欢见到久违的朋友时,都会问问他们,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休闲时间你会做什么?很多答案不外乎睡觉看戏找好吃的之类的,可能他们没有很认真的回答,可能我的问题也没有达到想要的意思,可能我比较想要问的是,除了跟工作有关的知识需要常常了解和更新,还有什么是你会围绕着好奇的事情吗?

可以很生活化的好奇,例如追求最新的电子科技,知道什么是7nm CPU和它的极限,或者理财投资,或者追求什么休闲活动,诸如种观赏花、爬山、写作、厨艺、画画,能够一点一点累积心得的那种才算吧,是那种可以把自己的脑袋好好再运作一遍,可以继续精进的活动。

过怎样的生活会觉得自己不枉活着呢?

越学习会越觉得该懂的东西越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也很多,看事情的角度也会不一样。今年的生日,希望自己可以多些思考、专精一些。

31岁,生日快乐。

六月的天空

六月不知不觉来到月尾了。这么也是来到了一年之一半了。

写着的时候听着徐佳莹的新专辑《心里学》。这专辑的意思是,经历了什么,也已经来到一个阶段,能够在心里消化,心里学会了什么。这跟我现在有点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价值观,好像写出来不太好,放在心里成为自己的比较好。

大概把所有的歌听一遍后,戴着耳机重播了很多次这首《言不由衷》。这是很典型让我陷入其中的曲风,好熟悉却又很久没听了的,我最爱的歌声和旋律。

言不由衷
作词:艾怡良
作曲:艾怡良

听了几次后才看看歌词,歌词写得真好啊,好想都抄一遍。

想对自己说,也想对你说说,愿你永远安康,愿你永远懂得飞翔,愿能懂温暖来自何方,愿你我永远善良,愿走到哪个阶段的我们,都能不慌不忙,心之所向。

是不慌不忙,是心之所向。



五月的一些碎碎念

现在更新blog的频率真是越来越少了。因为要做的事多了,还有,书桌也变成在客厅,要写写心事也真难啊。

说回最近要做的事。

实验室说的最后一个步骤,好像有点拖啊拖啊的拖到最近4月尾才开始,然后还要研究看看别的小实验。有时候觉得做实验真的适合自己吗?好像总会兜了一个圈才真正掌握某仪器或某方法,可是这些都是没有前人可以教导的啊,反而过后还要教人。

另外,为了美好的生活也继续的教补习。今年开始接触很好玩的IGCSE Bio科目,因为在补习中心,所以有大大的白板可以发挥。而且实在喜欢这个科目,像是又重新温习了一些很基本却又很重要的生物知识。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教书,但是也多了实际的考量,例如要如何安排,让他们不只是听,还能吸收和明白(就是要做练习就明白啊)。其实为什么要补习呢,我心里还是忍不住觉得哪里不对,明明只要看过了课本,看过了历届试题,就能抓到考试纲要了。

这就跟做实验的我的心情有些冲突了,做实验的时候会一直想着如果有一个实在的人可以请教,那么就省略了很多探索的时间。但是,探索的过程其实正是它有趣的部分,因为那个部分是没有人懂的地方,多你一个人探索了,就多了一点线索,给别人解题,好像也是很能自恋的事。

这个世界也有很多要探索过才找到的乐趣,比如什么做面包、画画、做蛋糕、做science communication的东西,我从很多社交网站看过那些人,可能用心培养兴趣一年、两年,然后就学精了,觉得好生羡慕。我最需要学习的,大概是如何让自己专心一个爱好,把它学专啊。以上说的我都爱做,而且也偶尔做着,但也没什么大成功啊。

我理想中的生活是那种,不需要烦恼金钱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好好发展以上或没写的,所有的兴趣。

好像变成一个许愿文,但是能够帮我实验愿望的人是自己吧。好吧,再想想如何做到。


欢喜

和朋友谈起一些事,很常会发现触动她们怒气的底线和我的不一样,像是什么什么事没有做到一定会生气的,对我而言只是淡淡的感受,更多的也许是别的情绪,比如难过或自觉地觉得那样的做法代表那样的人格,会有“哦,原来如此”的反应。

很早以前就训练到了一种想法,对外任何人,都不至于运用到“生气”这个情绪,如果他没有做到什么,那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去到那个点,或者,是他的观念里没有这样的善感,那你至于和这样的人交心到什么程度。

出外认识无论什么人,都自然带着一份客气,能够成为朋友、见面时能够友好交际的关系,就会有种“实在是太感激了”的想法,更觉得“太幸运了”的是能够交换利益讯息,反而如果约出游或共餐或更深的要谈心事或要陪伴都其实有些负担了。

好像又有些太势利。但是,反过来问,为什么要对人有一种交流中的要求呢?

如果有幸成为生命中重要的角色,也许,也不该参杂太多期望。当看过了许多人心的无常,还能彼此珍惜互相信任,这样就够了。



三月小事

三月在近年来多了一个节日(小时候都没察觉的),就是妇女节。这不是一个新的节日,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了,几乎各大电台、杂志、网络文章都会在这天说一些关于成功女士的贡献或者身为女生的权益等。

去年十一月我的学校举办一个seminar,参与研究分享的presenters有男有女,可是奖项中有一个是the best female presenter,这其实有些奇怪,身为筹办委员的我也有些不好意思,觉得男生们大概会觉得很不公平吧。

逛街时,也看到商场就这个节日为这整个月购买特定金额后的女性产品(没记错应该是保养品)会有送小礼物,我和B在逛着时,顺便说说我的想法,觉得男生们会觉得不公平吗?会觉得想要一个男士节吗?

他大笑并说他一点也不介意,“I don't care”。那时也有一个朋友一起走着,她说之所以有妇女节是因为女生都记得很清楚,而男士节没法延续是因为男生们都不爱记日子,即使定好了日期也会忘记了。

这真的跟典型的男女之别一样啊。女生就是会在乎这些小事。但是有一点B也说的很对的是,特地为女士做出的奖项也其实意味着主办当局觉得女性的能力逊于他人,才需要特别开一个组别给她们奖项的意思。

我原本也觉得我们女生何须这样多一个的肯定、何需多加宣扬关于女生的权益呢。再想多一层却又觉得,虽然我接触的环境都让我觉得男女已经很平等,甚至女生在某些地方还比较有特权(例如有些电动火车的车厢和停车位只能有女性),可是有很多地方女生还是不能被平等相待。例如,关于觊觎女性的身体这个问题,始终还存在于很多地区。至于思维上,女生受的保守思维所导致的压力,其实还存在我们周遭的环境里。

有一般大众期望的,也有家人或朋友期望的女性角色。我对于这些期待一般都有些抗拒,我就是不想要你觉得我在这样的阶段应该怎样做、怎样决定,才符合你们认为女生应有的生活。

会乐观地相信自己选择的拥有的,也不定时情绪袭来时觉得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想要很多表达上的爱,却又觉得怎么能这么肤浅;得到话语上的肯定时会偷偷窃喜,却不敢相信;会自我感觉良好,也会妄自菲薄;会觉得很快乐,却也觉得是真的吗对方也一样觉得吗?

身为女生,我也觉得自己好奇怪,很多大大小小的点,会成为思绪大战的源头,会把心情从一个悬崖荡去另一个悬崖。

前48秒

不好好定时睡觉,这样的倾向就更明显了。好吧,晚安。

科技展之有些发现

过年期间,年初七和八,我去帮忙一个参展,是关于交流各大学或中小学的科技研发,Malaysia Technology Expo, 简称MTE。这个展览和BioMalaysia很像,都是各自带出最新的研究成品出来交流,但是比较小型,场地也只设在PWTC。

我是跟着Dr T去的,那里有个划区是关于Mentor-mentee program,是说参与的大学会举办一些workshop或研发新的教学方法,激发中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诚。这样的program在国外很普遍,例如中学生们要用一个月时间做出一个实验,其中大学教授或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讨论,可以让他们天马行空,也同时确定实验的可行度。

Dr T参展的是关于teaching method,用discovery driven的方式设计贴近工业用途的实验,让IGCSE level的学生对Biology的印象不只是只用theory,而是知道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生活上用得到。她给的一个例子是关于enzyme的用途,pectinase是一个制造果汁的工厂会用到的enzyme,它可以帮助苹果汁保持清澈的果汁颜色。

不知道其他人对于科学的看法是怎样的?我对于印象中的中学科学科目,实在没什么深刻印象,实验是很普通的颜色变化之类的,学习的知识则有些死板,多数关于principle和theory。我去年教国立中学的form 2 Science,发现现在的科学比较不一样了,每个题目都会延申到现实的application,至少对我而言,这样有趣得多了。我知道这样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的发挥一些作用。

现在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教学的youtube videos或网络平台,我很喜欢的是这个:




很喜欢主持人用很活泼的script教导,而且也包含了各个领域,什么economy, psychology, biology, chemistry, computer science, history, literature 什么都有。

另一个是比较关于物理和宇宙的知识,叫Kurzgesagt,会用比较浅白的话,解释一些比较大的事件(big picture)、长远的远景,很有趣。



有点扯远了,可是我常常纳闷,为什么现在的小孩都比较需要补习呢?根本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想要的知识,而且这些video通常用有趣的方式、更生动的动画、更容易明白。这实在是有些奇怪又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对吧?是教师的素质参差?还是现在的教育不足于唤起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忱呢?

但是走了一轮MTE 2018展览,又觉得中小学生的教育也不一定这么悲观,反而,有些参展的成果让我觉得很惊喜。

先说不惊喜的。这个展览分成institutes,大学、以及中小学。相比起中小学的研究,我实在对于大学的研究展览兴趣缺缺。有一个是关于研发一张舒服的单人沙发椅,因为据称市场上缺乏像这种针对人体学原理研发的椅子,可是一看那个成品,是一张很丑的,简简单单,像巴士座位的椅子(照片就不放出来了)。别的是关于把各类草木提炼变成纸张、plastic代替品之类的,这些研究长远来说是好事,但是有太多太多这样停在半天吊的草本研究,好不容易发现有什么作用后又怎样,要推出市场又是另外一回事。

然后说说中小学生的参展成品,我很惊喜的是coding已经那么容易了。有一个摊子是一群小学生,大概五六年级,他们的展览是一个smart cage,专门给主人不在家的时候,让家里的宠物住在这个笼子里,他们为这个smart cage研发了一个App,主人可以在外面遥控笼子里的食物量、清洁笼子里的排泄物、他们还有一个镜头,可以随时看这些宠物的状况。


另一个摊子是中学生,他们有两件参展成品,第一件是给工业用途的aquarium monitor,监管水里的碱酸度、水温等,可以遥控,它也会自动把不寻常的情况传给相关的人,不需要员工时时监管。第二件是一个concept,关于给小孩带在身上的一个配件,一旦侦查到小孩子的声音过于大声(尖叫)、或呼喊救命,这个配件会把讯息传给父母,让他们及时发现孩子的危险。



然后是一个放在病房的sensor,如果发现房间内过于嘈杂(看访者太吵),会自动告诉柜台。然后也有关于监管吊点滴的机器,如果点滴没完了,会把讯息传给护士,他们就会换新的一包点滴。我看过类似这样的机器,在私人医院要租用这样的机器要价几十块一天,而且也只能发出bi、bi、bi的提醒声音。这个新成品的成本大大减低,而且也因为加入了coding,变得更方便。



然后接下来,这个是关于保护那些不小心闯入高速公路的动物。他们的concept是放一个简单的棍子在那些比较常有动物出没的地方,里面有个motion detector,一旦有动物在附近,就会启动alarm铃声,也有红色的闪灯吓跑它们。这个棍子也简单的用太阳能发电。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



其实这些大概有些公司已经开始研发着,或者已经有产品面世,可是这些中小学生他们用很简单的零件,加上coding的方式,变成一个成品,这就觉得很厉害了(因为我不会啊)。

当小学生都已经懂得用很简单很便宜的东西变成一个让生活更方便的成品,可以预测到我们现在习惯的很多东西,都将改变面貌,变成另一种方式吧。觉得未来的社会会有很多有趣的改变,当科技和电脑知识变得越来越普遍,人类的生活方式种种,大概会很不一样。而且,大概会变得难于容纳懒惰的人们?说的“懒惰”和“想要有悠闲的生活”不一样,说的是思维上的进步,如果每天只是让它在原地转,每天想的是看戏吃饭聊闲话,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大概,大概会有种无法在不久的未来生存的危机吧。

农历新年

今年的新年有两件例行事,让我感觉满满的新年气氛。

第一件事是大扫除。每年都有的,家里一定会把每个角落都打扫一遍。详细来说,关于楼上的房间,我们必须把床垫拿出来,橱推出来,用洗洁剂和清水抹所有背后的灰尘。然后厨房的墙壁也要用清洁剂和清水抹拭(就是所有的厨房用具都要拿出来抹后面啊),高的地方都要用到折式轻钢楼梯。然后还有我自己的电脑桌、书房、衣橱、书架,其实是把全部的东西都翻一遍,顺便抹抹灰尘。这还没有包括那些风扇、换床单、枕头套、沙发套。

一连几个周末,都是这样打扫的。最近流行请钟点女佣,听说时薪才20令吉,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可是像这样一家人一起打扫也很不错哦,一个下午分工合作的完成清洁,增添对这间屋子的归属感。而且,大扫除也包括重新清点家里各种物品,那些隐藏或被忽略的物品又能被看见,然后被丢弃或被利用。

这次打扫的最大感想是,我有很多笔,短期内不需要再买笔了。

第二件事是关于新年菜肴。几乎每年除夕,我们家都会做菜团圆饭,豉油虾、蒸鱼、焖冬菇,经典又好吃。年初二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捞生,全部材料都自己准备,很丰富。这些制作过程,我在这两天全程跟拍,变成短片。

新年团圆饭-制作特辑


新年捞生-制作特辑

做了两天的短片放给家人看,大家都看得很开心,其实我也剪贴得很好玩,而且全程在手机剪接,很方便。之后很想试试录影别的煮菜影片,而且也想试试Adobe Premiere。

另外,JIMS系列在持续更新中,呵呵,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平台,为了新题目,我更有动力阅读或思考。

今年是要多多创作和结果的一年(还要毕业),要很忙碌很忙碌很忙碌哦。

新年快乐。

二月

刚过新年这么快就来到二月中了,再过几天也就农历新年了。

昨天去了一趟天后宫,和朋友们各自求签,得到的都不是很好的签文。我想起在曼谷时,我也随机求到了不是很好的签。但是比起以前,现在会比较持有一种“好话就听,不好就带过”的心情。就像我也常在fb玩那些随机的预测,诸如“你今年会去哪里旅行”,“一年后你会变成怎样”,“一句话形容你的运势”之类的。当然是知道这些都故意说一大堆好话让更多人上钩(然后从中可以收集多一些用户资料?我觉得是),可是就是很甘愿的,为了看看会得到哪句好话而故意按进去,然后也觉得可以相信(“好话就听”啊)。

有很多电影情节和听过的故事,还有受教的佛理,都灌输我一个讯息:算命师也许可以算出一个人的过去,但是关于未来的主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不要接受新的机会,会不会结婚或分开,有没有赚到钱,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即使有很多外在因素会影响最后结果,可是【自己】也很大可能成为最大影响力的因素。

如果尽力了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左边的路而没办法欣赏右边的风景,那么命运和际遇,一定会把你带去另一个新的界面。在那里,你也可以继续发挥一直以来、你所秉持的善良和信念。

当我太想要抓住什么的时候,总会这样提醒自己,在无常面前,尽力就好了。

我有一个旧簿子写着这样的话:
我并不追求一路顺风的旅途,
但我虔诚的恳求我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与智慧,
若你愿意跟随,将是我的荣幸,
若你只是过客,
就保有过客该有的风度,
离我而去吧。

就用这些话,安抚我这个周末里,一点点复杂的情绪吧。

2018年

去年十二月是休息的月份,没有任何的part time工作。最后一个礼拜,还去了柔佛玩了一个星期。一月头,从JB回来后隔了两天,接着去了曼谷,也玩了一个星期。就像是好好的放了一个半月的长假。

其实,也好好的在一起了这些两个多星期的日子。可以每天每天见面聊天,去不同的地点探索。在JB神经大条的我还真的当自己的家一样住得很舒服,但是没几天后有个发现,很好笑,我太想念电视剧了,还特定买了很多网络流量就为了追剧。除此之外,是一个很好的休息地方啊,什么都很如意的,很喜欢。而且,也走了好多好多的路,在曼谷几乎每天都从早走到晚,但是误打误撞的,发掘了很不一样的曼谷旧街道。所谓的深入旅行,大概就有点像这样了。不需要追着名胜地一定要去,而是走走不同的街头,就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这样很好玩。有个能够一起旅行、让我很喜欢很喜欢和他一起旅行的旅伴,真是太美妙。

回国后,可以预知等待我们的是忙碌的工作和任务,其实也真的毫无状况的接驳了许多工作或学业的机会。也对,新的一年本该开始新的展望,好好完成任务。

目前积极扩展自己的沟通能力,无论是关于传达自己所懂的最新科技,还是那为了温饱我无忧生活而要达到效果的重点教学。我还是对于传播知识有很大的热诚,每个人都应该获得这样的知识,这些方便人类生活的科学学问。例如你如果不知道世界上有车子,只能走路,是不是很浪费时间呢?

但是科学该怎么被利用才不会是滥用呢?就像最近看过的一篇文章,这个时代充斥太多因科学而生的虚伪产品了,因为每个人都想利用科学变得完美,但是探索科学的原意是这样吗?如果有一天基因改造的技术还包括改变了你骨子里懒惰或不够聪明的基因,这样的探索应该被鼓励吗?这是不是有点像,探索我们自己最神秘最特别(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基因啊)的基因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毁灭这些属于自己的印记,一旦科学发展的可以知道每一个基因分子的功能,人类是不是会变成无法容忍弱势的族群,类似犹太人的历史就会发生?甚至,这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探索吗?

有太多太多的讨论和考量了。其实,也有很多很有趣的新知识、新见解,有一个人,可以双向的交流、讨论,这是我能想到,目前为止,最幸福的小事。

2018年,请继续,多多指教。

:)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