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这个月的书

这几年开始装模模作样给自己买生日礼物,上网购买,寄过来的时候刚刚好是九月。

今年买的是一本书,叫做《暂时无法安放的》,邓九云的作品。她是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在脸书阅读了她的几篇片段,思路很特别。她把每个虚构的散文都用第一人称,都是“我”。读者如我,很容易进入短篇小说虚构的情节里。我觉得很有趣,因为都是“我”,似乎在文章与文章之间可以玩猜测游戏,说的是同一个我,还是不同的人呢?

有一篇《影子37.8度》(摘录),她说起“记忆误差”这个词。

和他每次见面,会回想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多久前。起先是一个星期,后来变成一个月、两个月。只是目前我无法想象超过半年才见他一次。
那时候我们两个星期见一次,见面时都在比对彼此对过去的记忆。明明是同一段时光,为什么记忆会有那么大的落差,尤其是一些很细碎的事情。
通常在吃过晚餐后我们各自回家,我挥挥手,他点点头。离开好几步我会回头看他,我知道他不会发现,因为回望从来不是他的作风。我把他的影子当成他的脸看,影子还是他的样子。
过后我们变成一个月见一次面,渐渐的,我们开始不再针对过去为对方洗脑,我连他的现在都不太跟得上,避重就轻地谈论未来。我试着用一个一般的单身女生的视角去评断他:工作不确定(但具有前瞻性)、不够稳重(却很细腻)、不瘦(可是很精实)、似乎不太看书(爱看电影也可以)...这样似乎行不通,所以我试图以他单身男性的视角看待我这样的女生:奔三的年纪(但外表看起来很小)、有点聒噪(这是活泼)、身材有些壮(我有在健身)、嘴馋(再说一次我有在健身!)、笑起来蛮好看的、经济独立会抢着付钱、收过良好教育蛮有气质的....我觉得自己这些内心对话实在荒谬的好笑,透过自己的视角是不可能看见他中性的样子。

昨天发觉了一首歌,音乐很流畅,就像小说的旋律,起承转合,尤其是后端一气呵成爽快的张力。回家找来听时,可以一边看小说,一边听。


一些也不错。

No comments:

十一月:随笔

最近时间刷刷刷,感觉一下子就来到了年尾。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上海了。我总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眷顾着我的。第一年遇到了疫情封城,但是个很难得让我认识周遭邻居,也收了大概8大箱政府支援的蔬菜食材,认识了这座城市常有的食物。每年的生日,这城市也变着花样送点什么给我,哈哈。第一年,刚巧有...